外交场合,有人突然喊“周恩来万岁”,周总理巧妙处理避免了麻烦
发布日期:2025-04-13 15:31 点击次数:108
【前言】
1976年1月8日,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虽然已经过去46年了,可他那亲切的笑容和崇高的精神始终活在我们心里,他为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周恩来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同时兼任外交部长长达9年。在他26年的总理任期里,凭借非凡的精力和卓越的智慧,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作出了全方位的重大贡献。
尼克松总统在《领导人》这本书里这样评价周总理的外交才能:
斯大林当苏联领导时,手下有个特别难缠的外交部长叫莫洛托夫。有次他跟一个谈判对手说:你要是觉得跟我打交道费劲,等你碰上中国的周恩来,就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难对付了。
周总理这句话说得简单,但能看出他在国际上很有威望。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人人都知道周恩来的大名。
【面对记者的故意刁难,周总理尽显智慧】
周总理的外交才能广为人知,这里我们讲两个小故事,让大家看看他是怎么机智应对各种外交场合的。
有位美国记者在外交场合刁难周总理,故意问道:"你们中国人为什么管人行道叫马路?"
如果是孩子问爸爸这个问题,那再正常不过了。但这话从外国记者嘴里说出来,味道就变了,明显带着挑衅的意味。
周总理心里很清楚,外国人提到"马路"这个词时,他们想的不仅是路名,更是在暗示:为什么中国人要和牲口走同一条道。
其实"马路"这个词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是英国有个叫约翰·劳登·马卡丹的人,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明了用碎石铺路的方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种路叫做"马卡丹路"。叫着叫着就简化成了"马路"。
后来这个叫法被外国游客带到了中国,于是大家也跟着叫它"马路"了。
周总理心里清楚,硬要辩解既费劲又会让国家丢脸。记者提问后,现场很多人都紧盯着总理的反应,有些人还等着看热闹。
周总理从容地喝了口水,笑着回答:"这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管它叫马路,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周总理一句话就把外国记者震住了,这话说得太巧妙了,既完美回应了提问,又让外国人对中国肃然起敬。
外国记者提问总是很犀利,紧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周总理,我注意到中国人走路习惯低头,美国人却总是昂首挺胸,能解释下这个区别吗?"
这个问题比前面提到的更带刺儿。古时候奴隶制社会里,老百姓被沉重的苦役压得直不起腰,整天低头干活是常态。那个外国记者这么问,明显是在挖苦人。
周总理微笑着解释道:"这很容易理解,我们中国人在向上攀登,自然要弯着腰用力;而你们美国人在往下走,当然会挺直腰板。"
周总理的话音刚落,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了。那个提问的记者仔细一琢磨,发现确实是这样,只好跟着大家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外国记者的提问明显带着偏见,她用特殊标准评判两国人民的走路姿势,这很不合理,毕竟每个人的走路习惯都各不相同。
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不好意思地解释:"您这么说有点片面了,我们中国人走路也会昂首挺胸的,您平时可以多留意看看。"
不过周总理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说得对方心服口服。他这句机智的回答既堵住了记者的刁难,又让中国代表团在发布会上挺直了腰杆。
周总理9年的外交工作里,类似情况经常发生。那些记者总爱提刁钻问题,有时甚至是故意找茬。要是没有过人的智慧和快速反应能力,根本招架不住他们。
另一次记者会上,有位记者突然注意到周总理桌上摆着一支钢笔,当场打断总理发言问道:"总理先生,中国连钢笔都生产不了吗?为什么非要用我们美国的笔?"
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对着周总理猛拍,镜头还特意对准了他手里的钢笔。那确实是支美国产的钢笔,但根本不像记者暗示的那样——中国早就能够自主生产钢笔了。这种提问明显带着挑事的意味,摆明了是在找茬。
要是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八成会赶紧把笔收起来。可周总理特别淡定,他不但没藏,反而特意把笔举到镜头前让记者拍特写。那几个外国人在底下小声嘀咕:"看他怎么解释。"
没想到,周总理微笑着解释道:"这支笔确实是美国制造的,不过它是我们在战场上缴获的。"
美国记者一听到"战利品"这个词就蔫了。这词儿明摆着是说打赢仗后从对手那儿抢来的东西,谁不晓得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可是栽了大跟头。
周总理说:"这是我在朝鲜的一位战友送的,是他们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按说我不能随便收礼,但考虑到这件物品很有纪念价值,我就破例收下了。"
话音刚落,那几个记者顿时涨红了脸,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灰溜溜地躲回人群里去了。
1950年,毛主席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他们英勇渡过鸭绿江抗击美军,最终打赢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这支钢笔不仅记录着这段光辉历史,更是美国挑起战争的有力证据。
周总理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瞬间鸦雀无声,紧接着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场的外国记者们又一次被周总理的智慧所折服。
【高瞻远瞩,妥善处理意外事件】
外国记者故意找茬时,周总理总能从容应对。但真正让人佩服的,还是他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周到考虑。
1952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各地工会代表来北京开会,同时举办了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当时还有澳大利亚工会代表团应邀参加,这场活动实际上也成为了一次重要的国际交流机会。
那天接待外宾的是中联部的齐锡玉。会议开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起坐在主席台上。中国代表们一见到毛主席,立刻激动地高喊"毛主席万岁",现场气氛瞬间热烈起来。
毛主席其实并不爱听"万岁"这样的称呼,他一向反对别人这样喊他。可当时群众情绪特别高涨,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根本停不下来。
澳大利亚代表团负责人当时问齐锡玉:"为啥你们只喊毛主席万岁,却没人喊周总理万岁?"
这问题来得太突然,齐锡玉一时不知如何回应。显然这位外国朋友不了解中国国情,但也不能不回答。他思考良久后解释道:"在我们国家,主席是最高领导人,总理负责政府工作,两者的职责是不同的。"
这位外国朋友点头表示理解,可心里还是觉得挺纳闷的,因为这事在他们国家完全不是这样的。于是他聊起了往事,说抗战时期他们跟周总理有过接触,所以对周总理特别敬重。
齐锡玉这才听懂他的意思,笑着回应:"我代周总理感谢你,不过你可能不太了解其他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同样深受人民爱戴。"
台下群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就在这时,那位外国朋友突然用英语高喊:"Long live Chairman Mao, Long live Zhou Enlai!"翻译过来就是"毛主席万岁,周恩来万岁"。
齐锡玉心里咯噔一声,这位外国代表团团长要是带头喊起来,他的手下肯定跟着起哄,自己这边还得忙着翻译。
齐锡玉干咳了一下,暗自庆幸对方不懂中文。这时周总理也察觉到了异常,心想这人怎么突然叫起自己的名字来了。
周总理英文水平很高,立即听懂了意思,连忙向齐锡玉摆手示意不用翻译。
其实这位外国朋友可能误以为"万岁"是表达尊敬的美好祝福,但他不清楚中国的特殊背景。幸好周总理及时阻止了齐锡玉的翻译,避免了一场外交风波。周总理临场应变的智慧实在令人钦佩。
【陈毅元帅担任外交部长,和周总理珠联璧合】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部长的职位一直由周总理兼任。到了1958年,考虑到外交工作越来越复杂繁重,毛主席安排陈毅元帅接任外交部长,这样就能帮周总理减轻一些工作负担。
陈毅元帅是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解放前夕,毛主席任命他同时担任上海市市长和华东军区司令员两个重要职务,工作非常繁重。
1958年2月,陈毅元帅开始担任外交部部长。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多年,经常陪同周总理出国访问,把外交工作做得非常漂亮。
1965年9月下旬,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在北京召开了一场面向外国记者的新闻发布会。当时现场聚集了大量国际媒体记者,陈毅表示记者们可以就当前世界局势自由提问。
长达四小时的记者会上,陈毅始终谈笑自如,现场气氛轻松愉快。然而当某位记者抛出某个问题时,他的表情骤然变得严肃起来。
当时陈毅刚回答完记者提问,又有一名记者追问:"中国对美国把香港当作越战基地有什么看法?"这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领土主权。陈毅一听脸色骤变,立即摘下墨镜重重摔在桌上。
陈毅表示:"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台湾和香港问题,更牵涉美国的全球布局。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帝国主义,为此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如果美国执意挑起战争,我们随时奉陪——哪怕明天就打!"
陈毅这番话气势十足,字字铿锵,在场的记者们全都屏息静气,只听得见翻译人员的声音在会场回荡。
陈毅猛地站起身,握着话筒严肃地说:"我等美国鬼子打过来,足足等了16年,头发都等白了。可能我这辈子看不到了,但我儿子一定能看到,他会继承我的意志继续战斗。别觉得我陈毅喜欢打仗,实在是美国人把我们逼到这份上了。"
陈毅话音刚落,就气得抓起茶杯重重砸在桌上。他说话声音洪亮如钟,震得全场记者都不敢出声,大家心里暗暗佩服这位元帅的威严气势。
这可不是陈毅自己随便说说的豪迈话。在开记者会之前,他就和周总理他们商量过了。陈毅和毛主席、周总理这些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枪林弹雨里闯过来的。他这番话不仅是他个人的心声,更代表了所有开国功臣,甚至全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意志。
陈毅元帅在外交场上办事干脆利落,他和周总理每次出访都能取得丰硕成果,为新中国的对外交往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毅从1958年起担任外交部长,工作表现非常优秀,直到1972年因病无法继续工作。可惜病痛夺走了他的生命,1972年1月6日,这位杰出的外交家在京去世,终年71岁。
陈毅元帅的追悼会前夕,毛主席突然改变主意要亲自出席。当时有人送来陈毅的生平简介,详细记述了这位开国元帅的革命历程。想到从井冈山时期就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以及他为新中国建立的卓越功勋,毛主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当场流下了热泪。
在陈毅将军的追悼仪式上,周总理强忍悲痛念悼词。短短六百多字的悼文,他多次泣不成声,几乎无法继续。毛主席也泪流满面,握着张茜的手说:"陈毅同志真是好样的。"
【后记】
时间过得飞快,陈毅元帅去世四年后,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也永远离开了我们。在周总理生前的工作中,他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功让10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其中甚至包括美国和日本这样的重要国家。
他当年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到现在仍然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指南。
联合国前秘书长马舍尔德1955年在北京见到周总理后感叹:"和周总理比起来,我们简直太粗鲁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也曾表示:"这个世界上我只敬佩一个人,就是周总理。"
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强国,这些成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血汗换来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周总理的精神和形象依然活在我们心里。
老话说得好,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有的人走得轰轰烈烈,有的人走得悄无声息。周总理虽然没留下骨灰,也没立纪念碑,可老百姓永远都记着他。
我们之所以铭记他,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拼尽全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所说的"无私付出"字字属实,这种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相关资讯